核心提示
作者:馬慶洲費振剛,漢賦1935年出生,書寫生2021年歸天,春秋遼寧鞍山人。費振賦學文學史家。剛先1955年考入北京年夜學中文係,情懷1960年留校任教。漢賦曾任北京年夜學中文係主任、書寫生北京年夜
作者:馬慶洲費振剛,漢賦1935年出生,書寫生2021年歸天,春秋遼寧鞍山人。費振賦學文學史家。剛先1955年考入北京年夜學中文係,情懷1960年留校任教。漢賦曾任北京年夜學中文係主任、書寫生北京年夜學黨委委員。春秋1958年至1959年,費振賦學兩次到場北京年夜學中文係1955級《中國文學史》的剛先團體編寫。1961年至1962年,情懷到場天下高校理科教材《中國文學史》的漢賦編寫事情,為五位主編之一。書寫生還編寫、春秋收拾整頓了《漢賦辭典》《全漢賦》《全漢賦校注》等著述。業師費振剛師長教師長逝千山,倏忽已兩載不足。兩年多來,師長教師的音容笑貌時在麵前,我常想,如何才氣正確形容師長教師的品德文章?日前,再次聽聞北京年夜學中文係張鳴傳授說到師長教師“熱愛學生,敬畏學術”的八字原則,不由心有戚戚,認為此言或者可以反應師長教師作為終身執教北年夜中文係的一位西席的風采。作為北年夜中文係55級學生,師長教師先後介入兩部《中國文學史》的編寫,並成為此中的代表。尤其是與遊國恩等四位聞名傳授一路主編的部頒《中國文學史》,影響深遠,師長教師的名字也是以與之慎密相連。師長教師致力於先秦兩華文學研究數十年,在《詩經》及漢賦研究等範疇也頗有成績,隻是幾多有些被“文學史主編”的光線所諱飾。回首師長教師講授、科研的過程,細數其學術結果,漢賦研究,無疑是其學術重心地點。《漢賦辭典》《全漢賦》《全漢賦校注》三書,不隻是師長教師的名山事業,也揭示了師長教師的學風與精力。尤其是老年末年時節,師長教師對“重建補充全漢賦”的執著,頗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悲壯之氣,更成為其視學術為生命理念的活潑寫照。講授相長,以教促研對漢賦的評估,曆代始終存在著較年夜不合。五四以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基本上是毀多譽少,漢賦研究並不受器重。1978年之後,跟著思惟的解放,學界漸歸正路,漢賦研究也由簡樸的觀點化、標簽化轉向真正的學術切磋。師長教師是海內較早研究漢賦的學者之一。可以或許從事漢賦研究,師長教師以為這起首是由於遇上了一個可以放心念書做學識的時代。自1960年卒業留校任教最先,師長教師就履曆了各類各樣的動亂,直到“文革”竣事後,才真正走上講台。“作為一名從事中國現代文學講授和研究的年夜學西席,假如不是新期間,我也很難把漢賦研究作為本身的事情重點。”在師長教師念書的20世紀50年月,北年夜中文係分言語和文學兩個業餘組,年夜三分組時,因對古典文學較感樂趣,師長教師抉擇了文學。留校後,師長教師擔當遊國恩師長教師的助教,在編寫《中國文學史》時,又執筆過《詩經》《史記》等部門,是以,講授及科研便重要在先秦兩漢一段。現代文學研究中,先秦部門研究較為充實,兩漢部門則絕對單薄,作為“一代文學”的漢賦受器重水平也不敷,聯合講授需求,師長教師遂把漢賦作為研究的重點之一。自20世紀80年月初最先,師長教師就先後在北京年夜學、日本東京年夜學、噴鼻港樹仁學院開設“漢賦研究”專題課,直至退休脫離講授崗亭。為使講授內容更具學術性、前沿性,解答講授中孕育發生的迷惑,師長教師撰寫了一係列漢賦論文,觸及賦作為體裁的孕育發生、辭與賦的關係、漢賦的鼓起與成長等很多漢賦研究的緊要問題。1981年,師長教師揭曉《漢賦的造成和成長》一文,敘說賦體的造成、成長及其特點,並闡發漢賦孕育發生的社會前提。因開設專題課需求確定課程的研究對象,1984年,師長教師撰寫《辭與賦》一文,辨析“辭”與“賦”的邊界。2000年,師長教師又以《辭與賦的區分》為題,進一步申述“辭”與“賦”的區別。師長教師以為,從體裁上說,楚辭是詩,以抒懷為主;賦,雖間有韻語,總體來說是散文,最初當以狀物敘事為主。二者體裁的差別,重要與其差別來曆無關。1990年10月,首屆國際賦學學術會商會在濟南召開,這是賦學研究史上的第一次國際性學術集會,師長教師提交了《略論漢賦昌盛的社會配景》一文,從漢代社會成長的角度,切磋漢年夜賦造成的緣故原由。師長教師以為,一種文學樣式成為一個時代的主潮,既有它對前代文學的繼續和成長,又遭到特按時代的、思惟文明成長的製約。漢年夜賦寫作飛騰在漢武帝當前的幾十年間,司馬相如、司馬遷都孕育發生在這一期間,並成為這一期間文明高度成長的標記,“他們成績的取得,當然與本身的起勁奮進分不開,而從另一方麵說,又可以以為是時代成全的”。此外,師長教師還對主要的漢賦作家舉行個案研究,以點帶麵,解析漢賦在差別期間的特點,研究其演化紀律。師長教師曾撰文對枚乘、司馬相如、班固及劉安這四位主要的漢賦作家做了深切闡發,此外另有《可悲的職位地方難得的人格——會談西方朔》《梁王菟園諸文士賦的評估及其相幹問題的考辨》等文章。師長教師在講堂上曾指出,漢賦研究中,對詳細作家、作品的研究不敷,這也是“重寫文學史”呼聲雖高,但做起來難的緣故原由之一。師長教師的這些個案研究,很有針對性,該當也是為編寫《秦華文學史》所做的預備。這些論文,角度差別,氣勢派頭紛歧,但都為周全而主觀地評估漢賦,提供了主要的學術定見。當日撰寫這些論文,師長教師並非出於“查核”的要求,而是與講授無關。師長教師的講授勾當,重要在1978年之後的20餘年間。此時,高校中以論文數目、以期刊級別論英雄的做法尚未成風。西席遍及視講授為本分,信仰講授相長,講授與研究彼此促成。終其平生,師長教師都把講授看作天年夜的事,也是最歡愉的事:“師生彼此論難,彼此開導,曲徑通幽,釋然開暢,我以為這是作為西席的最年夜興趣。”1994年,師長教師接任係主任後,曾向黌舍帶領做過一次專門報告請示,回首此次漫談,師長教師說:“在中文係,作為一名西席,無論年長的,照舊年青的,他們都曉得在上課之外,還要做好科研事情,要在必然的學術規模內,勤加耕作,做出結果。這結果看似與講授無太慎密關係,但它是講授事情的基石,是一名高檔黌舍西席立足立命之地點……這種把學術等同於本身的生命、也看作是辦係的底子的理解是中文係幾代學人心血鍛造的名貴財富,也是他們的共鳴。”“西席的本職事情是講授,講授的根蒂根基和底子是科研,西席要把重要精神放在這下麵。”今日看來,師長教師無關漢賦的這些文章,既非“焦點”,也非“龐大”,但它們都沒有遊離於講授之外,也都有本身的問題意識,與“名目學術”“課題學術”,實年夜異其趣,不是“數目”“級別”等尺度可以簡樸權衡的。十年一劍,三書立萬最能反應師長教師漢賦研究實績的,無疑是《全漢賦》《漢賦辭典》及《全漢賦校注》三書。這皇皇三書,可以說是師長教師用三十載芳華年華鑄就的偉業,也是他一輩子教書育人中“教書”部門的答卷。賦是兩漢最為風行的體裁,漢賦數目當不下兩千篇。但在漫長的歲月中,此中的很多篇章逐漸掉傳,漢賦總集的編輯更是持久闕如。編輯一部漢賦總集,以反應漢賦的總麵子貌,並便於研究之用,實屬須要。《全漢賦》的編輯,始於1987年春。顛末數年艱辛爬梳,師長教師與胡雙寶、宗明華兩位師長教師一路,從浩瀚的各種文獻中編錄出漢賦83家、293篇,此中完篇或基本完備者約100篇,存目者24篇。1993年,《全漢賦》由北京年夜學出書社出書。這是一個斷代體裁總集的新種類,遭到學界推重和接待,“全漢賦”之專名,由此獲得遍及承認。椎輪為年夜輅之始。漢賦選集的編輯,具備開創性,想一舉而竟全功,並不實際。“賦”之界定,“漢”之上限,始終就有很多差別定見。漢賦僻字、古字多,其時排版技能絕對掉隊,在文字校訂方麵,《全漢賦》也存在不少問題。這一點,師長教師從不逃避。翻看2000年我選修“漢賦研究”時的講堂條記,師長教師其時講的一段話赫然在目:“學術研究需求當真、細心。《全漢賦》進去當前,越看越畏懼。本想提供一個研究漢賦的周全、正確的資料,但此刻看,‘周全’談不上,‘正確’也難說,但有一點,就是都注明來由。”對一些公然的攻訐、商榷定見,師長教師不隻虛心接管,還心存感謝。事過多年,2018年10月,師長教師往事重提:“《全漢賦》出書後,得到了學術偕行的承認。但因為其時電子排版剛起步,工人操作不純熟,加之校勘不敷細心,謬誤許多,也導致學術偕行的攻訐。出格是廣西師範年夜學的力之師長教師,揭曉多篇文章攻訐《全漢賦》各方麵的謬誤。力之師長教師也曾和我麵談過,意氣勤勤懇懇,讓我十分打動!他的來信和一本標出問題的《全漢賦》,我細心地讀過,珍藏至今,它是在學術門路上催我不停自省、奮力前行的能源之一。”《全漢賦》出書後,師長教師即時時修改,以期填補缺憾。1995年,《全漢賦校注》被廣東教誨出書社歸入出書規劃,修訂進程為之提速。在接上去的近十年中,師長教師與仇仲謙、劉南平兩位傳授互助,在充實接收《全漢賦》校勘結果的同時,對其舉行周全的勘誤、修潤和補充,並增長了解釋和曆代賦評。2005年,《全漢賦校注》出書,共網絡兩漢賦作以及非賦名篇而實為賦體的作品,總計93家、319篇。今人能見到的漢賦作品,基本盡收於此。師長教師在《跋文》中表達了本身的欲望:“希冀它可以或許成為收錄完備、文字正確的漢賦文本,供研究者舉行抉擇、比力、棄取。我也借此答謝多年來讀者和專家對我和《全漢賦》的關切。”《全漢賦校注》以其收文完整、校勘精審,遭到寬泛尊敬和洽評,基本上完成了修訂初誌。此書普及版《文白對照全漢賦》,也於2006年由統一家出書社出書。早在輯校《全漢賦》之前的1984年,師長教師即與仇仲謙傳授一路,著手編寫《漢賦辭典》。1988年冬,師長教師曾遠赴桂北,在南邊陰冷濕潤的情況中,與河池師專的幾位年青西席一路爬羅剔抉,治棼理亂。師長教師以為,漢賦研究絕對單薄,對詳細作品的解釋也頗有不合,“咱們便決議從根蒂根基事情做起,無理解現有漢賦作品的根蒂根基上,析出似義詞,在推敲棄取後人對漢賦研究、釋義結果的曆程中,造成對漢賦中字詞的較為正確、得當的理解。思量到詞語的相承性,決議以詞典的情勢出書。但願它不隻成為瀏覽漢賦的主要東西書,也成為瀏覽其餘古籍的東西書”。1993年,師長教師在接管林慶彰傳授訪談時重申兩書的編寫念頭,暗示重要照舊為了給讀者提供一點幫忙,但願“漢賦不受器重”的環境能有所改不雅。《漢賦辭典》收單字6170餘個,似義詞2萬餘條,字數115萬,為瀏覽漢賦提供了極年夜便當,對學術界是一年夜孝敬。該書定稿於1989年,出書曆程一波三折,2002年關由北年夜出書社推出。師長教師在《跋文》中雲:“隻管這十多年來,社會有很多的變化,但咱們不求貴顯,不尋求大張旗鼓,隻但願本著求真求實的學術立場,情願做一點學術研究的基本事情,為鞭策學術的成長盡一點心力,也為泛博讀者瀏覽古書提供一點切實的幫忙。”學術研究原本就是一份寂寞的事業,不是終南捷徑,“求真求實”的熱情,才是內生的驅能源。師長教師這番話,或者可以注釋,他為奈何此不計名利,矢誌於學術根蒂根基事情。1998年北年夜百年校慶前夜,師長教師在接管校刊采訪時感言:“我以為真真正正想做學識的人,就得靜下心來,規行矩步地多讀幾本書,忘失很多的富貴榮華——少一分鮮明,多一分平庸,才氣有收成。”十年磨一劍,三十年專一於一事,師長教師用漢賦三書,踐行了本身的學術信奉。老驥伏櫪,采山不止與《全漢賦》比擬,《全漢賦校注》總體品質有了年夜幅度提高,就其編製及內容而言,並無多年夜遺憾。然而,師長教師照舊不滿足,仍決意繼承修訂完美,以期打造一個學術精品。“重建補充”事情,也成為師長教師晚年糊口的重心,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生命的寄予。因為當日主觀前提所限,《全漢賦》及《全漢賦校注》所收規模,以嚴酷意義上的“賦”為限,所收篇目絕對較少。但在漢代,與賦無關係的體裁,尚有辭、頌、讚、銘、箴,以及連珠、俳諧文等,同屬於狹義上的賦作。此類作品存世數目亦較年夜,是值得器重和深切研究的文學寶藏,有待於進一步匯集收拾整頓。基於這種熟悉,師長教師將“重建補充”的事情重點放在兩個方麵:一是從頭篩選藍本,對已匯集漢賦作品重加補充、校訂,完美解釋等;二是增補狹義上的漢賦,加以匯輯、校勘、解釋。終極目的,是將兩漢四百年間賦作集於一編,並加以精校精注,力爭為學界提供一個收錄完備、文字正確的漢賦全本、定本。1993年,師長教師就對林慶彰傳授談到本身的三項研究規劃:再編一本《全漢賦外編》、《全漢賦譯注》、實現《秦華文學史》的編寫。師長教師從北年夜退休後,受聘於梧州學院,那時他即著手《全漢賦校注》的後續事情。2006年8月20日,他致信北京年夜學詩歌中央申請事情經費,稱“但願經由過程這事情,對這裏的從事現代文學講授的中青大哥師舉行科研能力的培訓,也為深切的研究奠基必然的物質根蒂根基”。2006年9月,“全漢賦外編”名目獲高校古委會立項讚助,2008年結項,可以說這是“重建補充全漢賦”先期結果。有六七年時間,師長教師來回北京、梧州及加拿年夜之間,過著“留鳥式”糊口。縱然在海外,師長教師也從未放下書本,時常讓我協助查找資料,並分享本身的發明和領會。我責編的影印本《唐代四年夜類書》,厚厚三冊,足足四公斤,師長教師也隨身帶去一套,用作常備書。2009年6月,師長教師遭逢風疾,留下嚴峻後遺症,右手再無奈正常書寫。然而,還在痊愈之中,師長教師就重拾修訂事情,無論走到哪裏,都要把資料帶在身邊,考文校字,日複一日。師母等屢次挽勸師長教師,將已有的校訂結果接收出來,做簡樸的修改,出個修訂本掃尾,也是可以接管的,但師長教師始終不為所動。在一篇序言中,師長教師說:“我還會繼承做我的《全漢賦》增訂修補事情……僅就寫作來說,《全漢賦》的增訂修補事情進度煩懣,但進展順遂,且時時有一些新的熟悉。”2015年夏秋時節,師長教師又一次病倒,元氣年夜傷,即便雲雲,仍沒有拋卻的籌算。2016年4月,師長教師又命我與沈瑩瑩博士介入,一路申報“重建補充全漢賦”名目,幸獲核準,被列為2016年度高校古委會計劃重點名目。這對師長教師是一個很年夜的鼓動。當時,師長教師已回故裏頤養。在鞍山郊野、千山腳下孤寂的山村,陪伴師長教師一樣平常的依然是“全漢賦”。那套粗笨的《唐代四年夜類書》,也還在案頭。當我前往看望教員時,眼見此景,心中之情,無以名狀。但師長教師則樂此不疲,並布滿著期待。2018年10月7日,師長教師寫道:“2009年6月3日突發腦中風,限定了我的步履,但沒有影響我的思維。我仍在事情著。因為有了新資料的呈現,我但願在北年夜出書社出書補充版《全漢賦校注》,高校古委會、北年夜中文係在資金上提供了撐持,又有兩位博士情願介入,我但願它能成為更新、更周全的漢賦研究資料和讀本。”遺憾的是,我雖然按師長教師要求,做了些資料預備,測驗考試著做過一些校勘、解釋,但未能對峙上來,師長教師的膂力也日見其衰,這項事情終極沒有實現。每念及此事,我總有一種說不出的傷感!從北京到梧州,到加拿年夜,再到鞍山,師長教師耄耋之年,還雲雲執著於《全漢賦》的修訂補充,在我看來,重要緣故原由梗概有兩方麵:起首,是對學術的熱愛和敬畏使然;其次,是想回報北年夜,回報包孕遊國恩師長教師在內的浩繁教員的造就,傳承他們的學術傳統,這是師長教師植根心中的“北年夜情結”。在文章中,師長教師不止一次表達過這些設法;在對我諄諄教誨之時,師長教師也有數次講到這些話題。對學術,師長教師實在遠不僅是敬畏,更是一種宗教般的虔敬。2000年3月,在《北年夜中文係九十周年係慶感言》中,師長教師將中文係的成長比作在年夜河中行船,以為她雖履曆過不少激流險灘,但卻一直沒有淹沒,“此中的一個主要緣故原由,就是咱們中文係人視學術為生命,以學術相雕琢,互相鼓動、互相撐持,起勁使之停泊在安靜的港灣……我不肯意看到把學術當成商品去發售,更不肯意看到做學術的人在物欲或勢力的驅動下本身去糟蹋學術”。2009年3月,在應77級同窗之請而撰寫的《當惡夢醒來時》一文中,師長教師說:“作為常識分子和西席,糊口的清苦,物質的匱乏,並不是最不勝忍耐的事。最不勝忍耐的是不答應咱們念書,不答應咱們坐在書桌前思考和寫作,不答應咱們上講堂為同窗傳道、授業、解惑,更不勝忍耐的是那些對咱們思惟、精力上的摧殘和熬煎……我退休快十年了,還在極力做著我喜愛的事,隻需能做,我還要做上來。”生命不息,鬥爭不止,應該是師長教師這一代人的標簽吧?對北年夜、對教員,師長教師常存感恩之心。對本身能成為中外出名年夜學的學生和傳授,並擔當了中文係改過中國建立後的第五屆係主任,師長教師如是剖解本身的心跡:“我雖然沒有以此驕人,但我的心田經常為此感應自滿和自豪。也為此,我要感激母校,感激中文係,感激給我以引導和幫忙的浩繁的師友!”在回覆林慶彰傳授發問時,師長教師也談道:“遊國恩及季鎮淮兩位師長教師是我請益最多的師長。遊師長教師曾勉勵我好好讀‘十三經’,言做學識首要之務是細究原典,當真念書,他本人做學識重考據、訓詁、校勘,博識精湛,是我進修、取法的範例。季師長教師常不言本身是研究文學,而說本身是搞‘史’的,器重學術的先後傳承衍變,這亦成了我對本身做學識的要求。”從這段話中,咱們也可以理解師長教師何故雲雲器重根蒂根基文獻的收拾整頓事情。師長教師屢次與我談到,本身的學識是“接著做”,是接著遊師長教師的楚辭做;並謙言本身不是勤學者,但倒是勤學生,要極力將遊師長教師的學識傳承上來。師長教師所撰《遊國恩師長教師學術成績評述》一文,“表達對遊師長教師作為學者平生的總體熟悉以及我小我私家作為學生不忘師恩的感謝之情”,包羅著很深的情感。對林庚師長教師賜與的指引、開導等,師長教師同樣無奈忘卻。在《林庚師長教師的學術共性》中,師長教師特意提到本身的漢賦論文,“都是在林師長教師的相幹闡述的開導下實現的,有的還間接援用了林師長教師的論點。在文學史和漢賦研究的講堂上,我屢次援用林師長教師的闡述來申明相幹問題”。在《守望·題記》中,師長教師動情地說:“‘收支相友,守望相助’,北京年夜學中文係的優良傳統會一代一代傳上來。‘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莊子的話,我堅信,也是以我不作‘今不如昔’的感觸,而寄但願於今天。”興許恰是這種薪盡火傳的責任感、任務感,使師長教師如同愚公一般,采銅於山鑄新器,直至生命末了一息。以文會友,存眷新賦談到師長教師的賦學成績,有一點不克不及輕忽,這就是師長教師所作的十幾篇賦評或序文。這些文字,一方麵表現了師長教師的結交之道,另一方麵,也是師長教師鼓動勉勵賦創作、揭曉賦見解的一種體式格局。同時,這也顯示了一位古典文學研究者的時代眷注。為人作序作評,或出於師友友誼,或出於慕名相求,其情紛歧,然師長教師皆本著以文會友的心態,將其視為切磋學識之雅事。在文章中,師長教師也總會說起與作者來往的啟事等,以此作為“知人論世”的一部門。通不雅師長教師所作賦評、序文,覺得不到任何對付之意,每篇皆精心傅會,腳踏實地地加以評說,以鼓動勉勵為主,但並不溢美,也不遮蓋本身的不雅點。經由過程這些文章,師長教師表達了本身但願賦這種陳舊的體裁能煥收回新的生命,能見到更多反應時代糊口作品的誇姣欲望。“我認為較之詩詞,賦應該是更合適古代人來體現咱們的時代,表達本身的心誌的一種古典情勢,應該有更好更多的作品出生避世。這是我的期盼和祝福。”師長教師但願今世人可以或許從漢賦各人的寫作中獲得開導,把今世賦的寫作程度提高一步。此外,師長教師也借此表達了對今世賦創作的一些觀念。對於賦的題材,師長教師以為,咱們的時代較之兩漢時代更富於變化,“咱們今世的賦家也要以本身的心態去感觸感染糊口,以差別的題材或以差別的視角去體現這些。不該該囿於班固所論,把咱們賦都寫成用於‘修飾鴻業’‘雍容揄揚’的稱道體。今世的賦題材繁多,‘好年夜喜功’,氣勢派頭又缺乏共性,險些是‘千賦一壁’。我認為要提高賦的創作品質,這是第一要改善的”。對於賦的言語,師長教師附和將風行的新名詞、口頭語等融入此中,以轉變傳統賦言語的生澀古奧,使之更能為公共所接管。師長教師的這些定見,十分中肯,對當下的賦創作,當不無引導意義。師長教師早年,身經動蕩,而不廢所學。老年末年時節,以孱弱之軀,孜孜於《全漢賦》之補充修訂,永不言棄,年夜有雖萬萬人吾往矣的氣概,令人打動。此項事情雖未能如願結束,但師長教師的治學精力卻足可鼓動後學,激勵來者。因撰此文,重讀師長教師華章,對師長教師為報酬學有了更新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師長教師的抽象亦愈加清楚可敬,然天人永隔,請益無門,思之情不自勝,唯有淚水潸然。本邦畿片均由作者提供《光亮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