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然而,劉秀劉秀做夢也沒想到,天下自己當上皇帝後,後為何繼漢竟然會碰到一件超級奇葩的續用事!這事就是國號,他搞不清楚自己到底該認誰做老爹!為何以前也有過不少這樣的認漢事兒,就拿明朝的元帝嘉靖皇帝來說吧,
然而,劉秀劉秀做夢也沒想到,天下自己當上皇帝後,後為何繼漢竟然會碰到一件超級奇葩的續用事!這事就是國號,他搞不清楚自己到底該認誰做老爹!為何以前也有過不少這樣的認漢事兒,就拿明朝的元帝嘉靖皇帝來說吧,他就是做爹個挺出名的例子。嘉靖的劉秀爹不是皇帝,是天下因為他堂哥死後沒留下兒子,所以他就被算作他大伯的後為何繼漢兒子,這樣才當上了皇帝。續用嘉靖皇帝登上皇位後,國號關於是為何該稱呼大伯為爹,還是親爹為爹,大家爭論了好多年,這就是有名的大禮議風波。不過呢,這種事多半會出現在王朝的半路上,也就是中期的時候。得先有個皇帝被過繼出去,然後才會有人為了親爹是誰而爭論不休。可劉秀不一樣,他是開國皇帝,皇位是自己一刀一槍拚出來的,不是從別人那裏接手的!展開全文這種情況真讓人納悶,怎麽會有人對劉秀的親爹有疑問呢?怎麽劉秀後來自己又站出來說,漢元帝才是他老爹呢?這事兒得從東漢那時候的製度規矩講起。大家都知道,劉秀剛開始鬧革命的時候,並不是單槍匹馬幹的,而是跟著他大哥劉縯一起上的。那時候,劉縯喊的口號就是要“重振高祖劉邦的雄風,確保劉家江山千秋萬代”。這事兒挺容易懂的。你想啊,那時候劉縯剛開始造反,他姓劉,是老劉家的後代,這姓就是他最大的優勢。他隻要一亮出要複興老劉家的旗號,那些老劉家的親戚,還有支持老劉家的官員,肯定都會自動找上門來幫他。這絕對是一筆非常合算的交易。到了新莽朝快要結束的時候,那些起兵的老劉家子孫,幾乎都跟劉縯想的一樣。身為老劉家的血脈,這張王牌不用白不用。因此,那時候差不多所有老劉家掌控的地方勢力,都高舉著複興漢朝的大旗,想要重振漢高祖劉邦開創的家族事業。當然了,那時候這事兒跟劉秀其實沒啥大關係。畢竟一開始,劉秀不過是劉縯手下的一個普通將領,這事兒根本用不著他去費心。不過後來,在起義的路上,為了更有效地對抗王莽的部隊,劉縯決定和當地的綠林起義軍聯手,一起建立了一個新的政權。但新政權成立後,綠林軍的頭頭們怕自己的權力變小,就不想讓劉縯當頭兒,而是選了一個同樣來自舂陵劉氏的劉玄,讓他做了皇帝,這就是更始帝劉玄的由來。劉玄當上皇帝後,以前的綠林軍和劉縯帶領的舂陵軍,到這時候,說起來都已經不存在了。說白了,他們都成了更始政權的一份子。那時候,更始政權喊的口號,也是要讓漢朝再次興盛起來。後來,故事的主要發展是劉秀指揮了昆陽大戰,把新莽政權的大部分主力都給打垮了。接著,起義軍勢如破竹,一路衝到關中,把王莽給幹掉了。可在他們往關中衝的時候,劉玄因為劉縯和劉秀兩兄弟勢力太大,心裏頭有點害怕。於是,劉玄瞅準時機,把劉縯給除掉了。後來,劉縯被殺,劉秀沒有急著為兄長報仇,而是先忍了下來。過了好幾個月,他終於逮到機會,擺脫了更始帝的束縛,一個人跑到河北去,安撫並收服了那裏的各路勢力。接下來的兩年,劉秀一點點壯大自己的力量,最後自己當上了皇帝。在這個過程中,劉秀一開始是打著更始帝劉玄使者的旗號在外的。直到一年多後,劉秀勢力慢慢壯大,有了自己的地盤,才慢慢擺脫了劉玄的掌控。特別是他收服了河北的銅馬起義軍,把河北完全統一後,那時的劉秀,已經具備了當皇帝的條件。不過話說回來,這時候劉秀碰上了一個棘手的事兒。他得找個啥借口,正式宣布不跟更始政權玩了,自己當皇帝呢。這個問題,以前大家常稱之為合法性來源的問題。如今很多人覺得,古代說的那個法統,不過就是張沒用的紙。要打下江山,關鍵可不是這張紙,得看你手裏有多少兵馬,占了多少地方。不然的話,光有個頭銜就能當皇上,那王莽之前也不會失敗了。說白了,法統這玩意兒,戰場上打敵人它可幫不上忙,但它能給你一個正當的名義。要是沒了這個,將來就算你統一了天下,別人也會不服你的統治。大夥兒心裏會嘀咕:憑什麽你能當皇上,我就不能呢?法統啊,它就像是解答這個問題的鑰匙。一旦有了法統,皇帝就像是上天選定的一樣。按照這法統的說法,隻有當這個人做皇帝才是合乎道理的,換作其他人都不對勁!可劉秀那時候偏偏就少了這麽個東西。盡管他實力上已經足夠強大,可以單幹了。但如果法統問題沒搞定就急著宣布獨立,說要當皇帝,那以後他的皇位就會讓人不服。更糟糕的是,一旦他稱帝,其他那些割據的地頭蛇,也可能會借這個由頭,一起來對付他。然後,正當劉秀為這事兒傷腦筋的時候,一個特別的人站了出來,幫他擺平了難題。這人名叫強華,是劉秀以前念太學時的同屋好友。盡管當初同住一屋簷下,但強華和劉秀,明顯走的是兩條路。劉秀是那種想打拚天下的豪傑,強華呢,則是個愛鑽研學問的書生,對學術研究情有獨鍾。那時候,強華手裏揣著一本叫《赤伏符》的書,找到了劉秀。《赤伏符》啊,說白了就是個預言小冊子。從西漢晚期那會兒起,西漢朝廷就全國上下一股腦兒地推崇儒家。儒家的人呢,為了讓自己的學說更圓滿,也搗鼓出個像神話故事那樣的體係。這樣一來,到了西漢快結束的時候,大夥兒都迷信得很,特別吃這一套預言小冊子裏的東西。就拿王莽來說吧,他之所以能當上皇帝,全靠了一個預言。有個人拿著這個預言去找王莽,說這預言是漢高祖劉邦當年留下的。劉邦在世時就料到以後會發生的事,因此這預言就是說王莽該當皇帝。就是靠這個玩意兒,王莽當年才搞定了自己當皇帝的正當理由。這時候,強華使了個妙招,給劉秀當皇帝的事兒找了個正當理由。他說啊,《赤伏符》就像是天上的劉邦,看到地上亂成一鍋粥後,特意丟下來的寶貝。那預言裏頭白紙黑字寫著:劉秀起兵除暴政,四方英雄來相助,二十八宿火德旺,他就是那真龍天子……換句話說,根據這個預言,就像是天上的劉邦發話,說劉秀該出來收拾這亂世,最後當上皇帝。要是放在現在,這種說法好色先生视频通常稱之為“迷信老舊思想”。不過在那個時候,這玩意兒給劉秀急需的皇位正統性找了個很到位的理由。後來,劉秀就借著那個預言,幹脆和更始政權翻了臉,直接在千秋亭舉行了登基大典。這樣一來,《赤伏符》雖說暫時讓劉秀當皇帝變得名正言順,但也給他留下了個難題。就是說,劉秀雖然是開國皇帝,可他的皇位並不是靠自己打拚得來的。以往那些統一大業的皇帝們,在坐上龍椅時,通常都會找個借口,說是上天選中自己來當這個皇上。就連最早稱自己為皇帝的秦始皇,他在那塊代表國家權力的玉璽上,也都刻上了“順應天命”這樣的話。就劉秀跟別人不一樣。按照《赤伏符》的說法,劉秀能當上皇帝,不是靠老天的直接恩賜,而是得到了天上劉邦的庇護和支持。盡管它們倆都被歸類為“老舊迷信”,不過很明顯,這裏麵差別還是挺大的。搞定皇位正當性這事後,劉秀就開始一步步統一全國了。沒幾年功夫,劉秀就把天下統一了。等天下慢慢安穩下來,大家又開始琢磨起另一件小事來。劉秀當了皇帝後,自然得搞個自家的祠堂拜拜祖宗。要是他能跟其他開國皇帝一樣簡單就好了,直接給祖宗們封個皇帝當當就完事兒。就像後來的朱元璋,他老爹和爺爺生前都是平頭百姓,可死後卻風光地當上了皇帝。不過到了劉秀這兒,情況就不同了,他要是也照著做,就會碰到個麻煩:要是劉秀把他的老爹和爺爺都封為皇帝,那在同一時期,西漢不就有了兩個皇上嘛!回到西漢那時候,劉秀他老爹、爺爺還有老爺爺,全都是給人打工的大臣。大臣要是想當皇帝,那可就不合儒家的規矩了,這就叫越權。按咱們現在人的想法,這種問題簡直就是瞎折騰!人都過世這麽多年了,牌位上換個頭銜能有多費勁?再說劉秀可是打天下的皇上,處理這點小事還不是易如反掌?就算他自己搞不定,把提這問題的人擺平了不就行了?誰要是敢多嘴,找個機會收拾了他不就完事兒了?那時候,劉秀其實也沒辦法這麽做。要是咱們瞧瞧明朝後來的“稱呼大戰”,就是嘉靖皇上要認誰做爹的那檔子事兒,就能懂:這事兒啊,說到底還是權力的較量。嘉靖皇上認誰做爹,就代表這國家最後誰說了算。要是嘉靖皇上能認自己的親爹為爹,那就是他自個兒手握大權。可要是嘉靖皇上沒法認親爹,那就是文官們掌了大權。說白了,大家心裏都清楚,不過就是想爭個說話的分量罷了。那時候的劉秀,碰上的難題也差不多。問題的關鍵在於,誰能決定要不要把親爹和親爺爺捧成皇帝,這其實就是誰說了算的鬥爭!要是劉秀能讓親爺爺和親爹當上皇帝,那就是他自己做主。反之,如果不能,那就得聽那些儒家官員的了。於是,東漢時期接下來發生了件挺有意思的事兒:在劉秀剛當上皇帝那會兒,其實好多人都看出了這個問題,可沒幾個敢當時就說出來。畢竟那時候,劉秀他們最重要的工作是平定天下,而不是自個兒窩裏鬥。不過後來,當劉秀慢慢平定四方後,這事兒就開始冒出頭來了。而且,大家爭論得越來越凶,誰也不願意讓步。轉眼間,到了公元43年,劉秀當皇帝已經十九年了,這個問題再也瞞不住了。那時候,中原地區全都安安穩穩了,國家也進入了恢複期。於是,這時候大家夥兒就開始因為宗廟的事兒爭論不休了。那時候,不少信奉儒家思想的官員提出建議,要把劉秀父親和祖父在宗廟裏的靈位撤掉,轉而供奉西漢的那些皇上。對此,劉秀當然不樂意。放著親爹不去拜,反倒去拜別人,這不是胡鬧嘛!再說了,萬一劉秀答應了,那些儒家官員肯定會得隴望蜀,繼續從他這兒撈更多好處,這是劉秀怎麽都不會答應的。可問題是,要是直接說不會祭拜西漢的那些皇上,那就等於告訴大家,自己是白手起家,而非接著西漢的皇位往下坐。這麽一來,劉秀這皇位來路正不正,就又要讓人起疑心了。看來這個問題,怎麽選擇好像都不太合適。不過後來,劉秀想了個挺妙的辦法:他自己不拿主意,而是讓手下的大臣們去爭論。這才是皇帝該有的,平常的管理手段。隨後,在朝廷裏,劉秀的幾個親信和那些信奉儒學的官員們爭執了起來。吵來吵去,最後,有個名叫竇融的官員出了個主意:咱們別爭了,幹脆一起祭祀不就解決問題了嘛!這個辦法算是兩邊都照顧到了,所以大家最後商量商量,也就都同意了。可是這樣一來,新問題又來了:劉秀這皇位,到底是接誰的班呢,難道兩邊都算?說起這事兒,大夥兒當時爭論不休,好一陣子才平息。最後,劉秀主動退了一步。他說,以後就把漢元帝當作坐在皇位上的老爹。這樣一來,他的皇位就算是漢元帝傳下來的了。以後祭祀時,他就以兒子的身份祭拜漢元帝。至於劉秀的親生父親和祖父,雖然也可以建宗廟,但他自己不能以皇帝的身份去祭祀,隻能讓大臣們代勞了。經過各方的讓步和協商,這件事情總算是解決了。打那以後,按照法律上的說法,劉秀就成了漢元帝的後人。為啥挑中漢元帝當爹,這事兒說白了挺容易理解,就是按輩分排的結果。劉秀往上數六代祖宗,就是大家熟知的漢景帝劉啟。再往上數五代,那位是漢武帝的親哥哥,排行第六,名叫劉發。這麽算下來,劉秀的高祖劉買,跟漢昭帝是同一代人。劉秀的曾祖劉外,和漢宣帝的父親是同輩人。劉秀的爺爺劉回,跟漢宣帝是一個輩分的。而劉秀的老爸劉欽,則和漢元帝是同輩。這麽一來,要是按家族輩分來算,就算劉秀不直接叫漢元帝為父親,但從血脈相連的角度看,他也得尊稱漢元帝為大伯父。而到了後來,當真的要叫父親時,劉秀自然就把這一輩的漢元帝當作父親來稱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