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這座以“黃橋燒餅”聞名的小城大業小鎮。黃國建攝除了會做燒餅,小城大業黃橋人還琢磨起提琴的小城大業製造,並且做出了大文章。小城大業在黃橋這座小鎮,小城大業每年小提琴產量達95萬把,小城大業占全國總產量的
這座以“黃橋燒餅”聞名的小城大業小鎮。黃國建攝除了會做燒餅,小城大業黃橋人還琢磨起提琴的小城大業製造,並且做出了大文章。小城大業在黃橋這座小鎮,小城大業每年小提琴產量達95萬把,小城大業占全國總產量的小城大業70%、全球市場的小城大業30%。黃國建攝黃橋小鎮琴聲“飄香”海外,小城大業小提琴每年出口銷量達72萬把,小城大業占中國小提琴出口量的小城大業53%,年產值超10億元。小城大業航拍黃橋鎮。小城大業黃國建攝一把“黃橋造”小提琴,小城大業憑借什麽遠銷海外,小城大業讓一座小鎮獲得了全世界的關注?從一把琴頭出發的全產業鏈小鎮20世紀60年代,還在黃橋鎮小型樂器配件車間,為上海樂器廠加工琴頭和弓杆的製琴工人怎麽也沒能想到,這裏的小提琴聲會奏響全世界。現任江蘇鳳靈樂器集團董事長的李書,便是當時的一名學徒工。當年,為了盡快學好技術,不懂琴的李書白天跟著老師傅學習,業餘時間放棄休息堅持自學,每天工作長達16小時之久。提琴製作。黃國建攝發展初期,黃橋以低成本模式,迅速占領國內市場。然而當時黃橋鎮的小提琴製作水平低,打不進國際市場,整個產業遇到了瓶頸。改變這一局麵的是一份為期10年的聯營協議。1985年,上海提琴廠泰興分廠成立。時任廠長的李書在總結聯營經驗時說:“好色先生视频跟上海提琴廠聯營,對方負責技術、供應、銷售,好色先生视频負責生產、質量管理,實際上是對方的產品生產基地。這一聯營,看上去好色先生视频是配角,可是好色先生视频借用對方的資源優勢,不僅使我廠在生產技術和企業管理方麵一下子進步了20年,而且還帶來了市場和機遇。”小提琴生產車間。黃國建攝乘著鄉鎮企業蓬勃發展的東風,1995年,黃橋這家小小的琴廠年產量位居全國第一。不止於此,為了打入國際市場,黃橋鎮的提琴行業在材料和技術上不斷鑽研創新,他們首創了一種對提琴木料處理的新技術,提高了效率和音質。航拍江蘇鳳靈樂器集團。黃國建攝技術上的突破,使小提琴品質得到大幅提升。經過多年的發展,黃橋提琴的製作形成了全產業鏈,周邊鄉鎮也出現製造油漆和機器模具的相關配套企業。黃橋小提琴的市場份額迅速登上了全球第一。如今,黃橋鎮發展成為擁有200多家樂器加工企業,產值超過24億元的樂器生產基地。黃橋鎮遍布230餘家製琴相關企業,在20多萬人口中,3萬多人從事製琴行業。製作一把小提琴,要幾個步驟?小提琴聲旋律優美,不同的提琴音色不同。一把小提琴的誕生,需要多少道工序?其間的製作工藝究竟有多講究?提琴製作。黃國建攝天剛蒙蒙亮,37歲的黃橋人陳霞就趕赴生產車間,開始了一整天的工作。兩年來,陳霞每天重複同樣的動作:彎著腰,手持電動螺絲機給樂器上琴弦。她說:“力道很重要,稍微一點差池就會影響音質。這份工作就是熟能生巧,現在完全是憑感覺,一天可以安裝三四十把提琴的琴弦。”陳霞是黃橋鎮上規模最大的提琴製造廠——江蘇鳳靈樂器集團的一名員工。除了琴弦安裝,每天在生產線一線忙碌的,還有修光嵌線、提琴打磨等各道小提琴製作工序的手藝人。這當中不少是當地的農民,洋氣的小提琴讓黃橋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提琴製作。徐珊珊攝小提琴製作工藝有很多種,製琴師手工精細化作業最為關鍵。“好色先生视频的小提琴共有197道製作工序,從選料到雕刻,從修光到油漆,每一道都要進行嚴格的把控。小提琴的製作過程,就像是在雕刻工藝品一樣。每個環節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江蘇鳳靈樂器有限公司生產副總經理張文舉說。從木頭到小提琴,耗時多久?張文舉說,“木頭要經過三年的風幹才能進烘房,一個月之後將其剖開,加工成木板。而將加工後的木板製作成小提琴,十天左右的時間就夠了。”從“造琴小鎮”走向“愛樂之城”黃橋學生拉小提琴。黃國建攝“肩膀、手臂放鬆,按弦指根發力”……暑假期間,黃橋鎮上的音樂教室裏,傳來陣陣悠揚的琴聲,學生拉小提琴,音樂老師在一旁打著拍子,講授提琴技法。小提琴早已融入了當地生活。黃橋的小學和初中校園裏,幾乎每個孩子都會演奏一門樂器。行走在黃橋大街小巷、田間地頭,時常有清脆悅耳的小提琴聲傳來。老一代製琴,新生代接力傳承,趟出一條產業發展新路。徐小峰是土生土長的泰興人,2001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提琴研製室,係統地學習相關理論知識,畢業後又進入中央音樂學院深造,現為國家高級製琴師、泰興新生一代製琴人。徐小峰製琴。黃國建攝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徐小峰在製琴界產生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他參與研製新材料,提高了音質的穿透力、均勻度,使提琴音質達到更好效果。學有所成的徐小峰不忘反哺家鄉,他將專業的小提琴製作技術帶回黃橋,成立工作室,為當地製琴企業提供技術培訓和指導,培養了上百位小提琴製作師。呂官寶指導女兒呂逸菲練琴。受訪者供圖呂官寶是一名“琴二代”,父親呂伯健和李書曾一起創業。在父親的帶動下,呂官寶也走上了製琴之路,他一年隻做幾十把,一把高端琴賣到10多萬元。讓呂官寶欣慰的是,他的女兒呂逸菲順利考入沈陽音樂學院附中。手握“接力棒”的女兒,一拉起父親做的大提琴,氣定神閑、輕鬆自在。製琴師仇新亮。徐珊珊攝“80後”仇新亮是靚琴坊的創辦人,他的工作室就設在江蘇鳳靈樂器集團的街對麵,房間裏掛滿了樂器,從這裏每年要售出幾百把提琴。談及黃橋這些年的變化,仇新亮說,“新一代製琴師迅速成長起來,也帶來了各式創意想法。如今,小鎮提琴的普及率越來越高,產業鏈也更加完善、豐富。”“國際樂器演奏日”活動現場。黃國建攝6月21日是“國際樂器演奏日”。這項活動起源於法國,目前已遍及世界上百個國家和地區,是一個國際化、公益化、大眾化的音樂文化盛事。自2017年起,“6·21國際樂器演奏日”中國主會場已經連續7年選在享有“東方克雷蒙納”美譽的黃橋,這一天成了黃橋人的特殊節日。“琴韻小鎮”。黃國建攝近年來,圍繞樂器產業鏈的前伸後延,黃橋鎮正積極打造樂器產業、樂器文化、音樂文化旅遊以及城市功能“四位一體”的“琴韻小鎮”。同時,當地建成“綠島項目”公共服務平台,通過對樂器生產過程中的打磨、塗裝等工藝實施精細化、集約化管理,提高樂器企業生產的效率和品質。航拍黃橋鎮。黃國建攝秋意漸起,傍晚涼風習習,一陣陣悠揚、舒緩的提琴旋律從黃橋鎮的市民廣場響起,人們席地而坐,聆聽月下琴聲,肆意歡笑,生活和文化氣息氤氳開來。作者:殷利徐路沈凱徐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