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範琨的融通進階之路:從化工研究員到百億基金經理範琨的進階之路:從化工研究員到百億基金經理公開資料顯示,範琨的基金基金經理教育背景橫跨理工與金融,為湖南大學化學工程學士、百億複旦大學金融學碩士,範琨擁有
範琨的融通進階之路:從化工研究員到百億基金經理範琨的進階之路:從化工研究員到百億基金經理公開資料顯示,範琨的基金基金經理教育背景橫跨理工與金融,為湖南大學化學工程學士、百億複旦大學金融學碩士,範琨擁有12年證券及基金行業從業經驗。因休引關她於2012年7月加入融通基金,產假曆任融通基金化工行業研究員、離任周期行業研究組組長、公司研究部副總監,投研體係2016年,融通範琨首次擔任基金經理,基金基金經理管理“融通中國風1號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百億隨後接手“融通新區域新經濟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範琨Wind數據顯示,因休引關2020年2月,產假範琨接管“融通內需驅動A/B”,開啟其職業高光時刻。截至2025年4月30日卸任,該基金任職回報率達99.77%,年化回報率14.13%,顯著跑贏同期滬深300指數及同類基金平均水平。此外,她管理的“融通成長30靈活配置混合A”“融通增強收益債券A”等產品年化回報率分別達5.19%、4.20%,業績表現穩健。2023年三季度末,範琨在管規模達109.39億元,躋身“百億基金經理”行列。然而,近一年其業績表現承壓。融通內需驅動A/B在2024年虧損6.07%,2025年一季度單位淨值進一步下跌3.76%,導致規模從2023年末的37.78億元縮水至2025年一季度末的8.46億元。範琨的投資風格以“絕對收益導向、高換手率、全行業輪動”著稱,其管理的基金股票倉位常年在80%以上,持股集中度較低,通過動態調整行業配置控製回撤。但這一策略在2024年以來的震蕩市中未能延續超額收益。展開全文去年6月起已分階段卸任核心產品、引入基金經理共管值得注意的是,範琨的卸任並非突發變動,而是經曆了長達11個月的係統性交接。2024年6月21日,範琨正式卸任融通明銳A及融通明銳C,由劉安坤接任管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卸任公告首次使用“內部調整”作為原因表述,引發市場對其離職動向的猜測。2024年9月30日,融通增強收益債券引入固收總監王超共同管理。該基金原為範琨與李冠頔共同管理的“固收+”產品,2024年中期規模為22.17億元,機構持有比例達58%。王超的加入被視為對該基金風險控製的強化——其管理的同類產品近三年年化波動率僅2.1%,顯著低於行業平均水平。2024年10月17日,融通成長30靈活配置混合增聘李文海為基金經理。李文海作為清華大學理學碩士背景的新生代基金經理,此前在融通基金擔任高端製造行業研究員超6年,擅長科技成長板塊投資。數據顯示,該基金在範琨單獨管理期間A類份額累計回報率達42.7%,此次交接延續了“老將帶新銳”的梯隊培養模式。2024年11月28日,範琨再次為融通內需驅動混合引入劉安坤共同管理。作為範琨的代表作,該基金在其單獨管理期間A類份額累計回報達99.77%,年化回報超18%。劉安坤同期管理的融通跨界成長基金任職回報率達57.3%,兩者形成消費+科技的雙引擎管理架構。融通基金在公告中強調,劉安坤的投資理念與範琨有一定延續性,例如均注重風險收益比和行業均衡配置。此外,固收老將王超及新能源領域專家任濤的加入,有望為相關產品注入新動能。融通基金一季度末規模超3200億元,公司投研體係引關注融通基金一季度末規模超3200億元,公司投研體係引關注公開信息顯示,融通基金於2001年5月在深圳成立,注冊資本1.25億元,是國內第二批、全國第十三家成立的基金公司。作為大中型合資基金公司,融通基金股東分別為誠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與日興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實際控製人為國務院國資委下屬的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融通基金資產管理規模首次突破3200億元,達3243億元。其中,該公司公募管理規模達1483億元,專戶規模1760億元,較2022年一季度末合計增加915億元。據悉,近年來,融通基金圍繞“服務國有資本運營”戰略,發力央企主題產品。截至2025年3月,公司持有國央企股票及債券規模分別達160億元、2366億元,並發行融通中證誠通央企紅利ETF等多隻指數產品。此外,該公司整體業績表現分化,Wind數據顯示,融通基金近三年平均複權淨值增長率為-14.4%,但範琨管理的產品同期回報率達15.77%,顯著優於公司平均水平。範琨的離任引發市場對融通基金產品穩定性的關注。截至2025年一季度,其代表作融通內需驅動混合淨資產規模較2023年末的32.95億元驟降至13.62億元,份額縮水42.77%。需要注意的是,明星基金經理的變動往往伴隨資金贖回壓力。在業內人士看來,如何通過投研團隊協作維持投資者信心,將是融通基金未來的關鍵挑戰。當前,公募行業正從“明星依賴”轉向團隊化運作。2025年以來,多家頭部公司通過推行“多基金經理共管”模式降低單一經理變動的影響。南都·灣財社記者注意到,融通基金董事長張威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公司重視投研核心能力建設,摒棄明星基金經理現象,強化“平台型、團隊製、一體化、多策略”投研體係建設,打造多層次的投研梯隊。未來,融通基金能否憑借央企主題的差異化布局及投研體係升級鞏固市場地位,值得市場持續關注。采寫:南都·灣財社記者羅曼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