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編者按/葉企孫,兩代上海人,清華1918年畢業於清華學校後赴美留學,報國伴1923年獲得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長卷1924年回國。葉企1925年後創辦清華大學物理係和理學院,孫熊曾長期擔任清華大學、
/編者按/葉企孫,兩代上海人,清華1918年畢業於清華學校後赴美留學,報國伴1923年獲得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長卷1924年回國。葉企1925年後創辦清華大學物理係和理學院,孫熊曾長期擔任清華大學、大縝的忠西南聯大物理係教授和理學院院長。魂相作為科學家,兩代他曾用X射線衍射實驗準確測定量子力學中的清華基礎數據普朗克常數,他得出的報國伴“h=×10^-27爾格・秒”被稱為“普朗克常數的葉值”,曾在國際科學界沿用了16年之久,長卷曆經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葉企證實、量子力學的孫熊建立和發展、核裂變的大縝的忠認識與利用等許多近代科學實驗的考驗。作為教育家,他的學生中有多人後來成為中國科學、文教等多個領域的開創者,其中僅1929—1938年清華物理係畢業生就有6人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1人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葉企孫畢生從事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同時他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為人民解放事業以及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年是葉企孫誕辰127周年,特發表一篇專稿,介紹葉企孫與其學生熊大縝鮮為人知的愛國事跡,以示紀念。葉企孫,一位被譽為“中國科技發展基石”“清華四大哲人”之一的科學家、教育家;熊大縝,一位被譽為“地雷戰之父”“清華英烈”之一的科學才俊,這一對本無血緣關係的清華師生在分別77年之後,竟以一種特殊形式“重聚”在他們的出生地——上海,而且再不分離。這跨越近百年時光的“一分一聚”,聽起來簡單,但其中究竟包含著多少與清華曆史有關的方方麵麵,又到底牽扯著多少與現代中國社會變革勾連的林林總總,任誰也不可能輕易說清楚。然而,厘清其中的脈絡,了解其中的原委,牢記其中的教訓,又是後人們應該要做的事情。2023年4月23日,是一個值得記住的日子。就在這一天,在滬清華校友奚樹祥和袁帆,以及葉氏家族後人葉潤田先生,一起陪同赴上海進行拍攝的吉林電視台《回家》欄目“葉企孫專題片”采訪組,特意前往上海福壽園海港陵園,祭掃葉企孫、熊大縝的墓地,追尋他們的足跡,向這兩位堪稱忠烈的清華精英致敬。01世所罕見的魂魄相伴福壽園海港陵園位於浦東新區的臨港新城附近,距離市中心約70公裏。雖然早就知道有關情況,但一直沒有機會前來。當好色先生视频懷著急切的心情走進這座融“城市、森林、和諧”理念為一體的新式陵園後,徑直來到葉企孫和熊大縝的長眠之地一探究竟。被綠草,翠竹、鬆楓和花團簇擁的墓地規模並不大,坐落在陵園中心區域的“秋韻亭”旁邊,朝向略偏東南,而那正是太陽升起的方向。葉企孫紀念塑像展開全文由著名雕塑家王鬆引教授創作的葉企孫塑像,身著西服昂首挺立,炯炯有神的目光投向遠方,盡顯一代科學宗師的睿智和堅定。葉企孫的墓碑是和他的紀念塑像鑲嵌成一體的,石碑莊重簡樸,上書葉企孫的生平簡介。塑像右手邊矗立三根石柱,分別鐫刻著三位名人的手跡,李政道先生深情寫下“懷念葉企孫老師,萬世師表”;陳岱孫先生讚老友“哲人往矣,風範長存”;顧毓琇先生尊同仁“物理宗師,典範永存”。葉企孫的墓穴就在塑像前麵,上麵覆蓋著一塊碑石,上麵以“我的‘民族夢’”為題,鐫刻著葉企孫的一段話:“有人懷疑中國民族不適宜研究科學,我覺得這些論調都沒有根據。唯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去做科學研究,五十年後再下斷言。諸君要知道,沒有自然科學的民族,絕不能在現代立腳得住。”這段話是1929年,他在《中國科學界之過去、現在和將來》一文中的精辟論述,其正確性與前瞻性已被無數事實加以證明。熊大縝墓碑在右麵緊挨著葉企孫墓的是熊大縝墓,由兩塊呈不規則形狀的黑色花崗岩石碑組成,一高一低,並排矗立。高的一塊碑石上,用特殊技術鐫刻著熊大縝拍攝於1932年冬季的一張照片,而這張照片也是他送給自己的恩師,並由葉企孫一直保存下來的珍貴影像。石碑上的熊大縝陽光帥氣,仿佛一直都在朝著你微笑,然而這笑容卻永遠定格在26歲的金色年華……除了頭像,石碑上隻有“地雷戰之父,熊大縝,1913-1939”等寥寥16字,雖樸實無華,卻又勝似千言萬語。葉企孫的遷葬墓是2013年5月22日正式落成於上海福壽園,而熊大縝墓在2015年12月6日也貼鄰葉企孫墓而建。縱觀清華百餘年曆史,師生之墓同落一處的案例絕無僅有,就是翻遍中國曆史也極其罕見。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造成如此特殊的魂魄相伴呢?在低的一塊石碑上,鐫刻著相關信息,讓人們對其中緣由有所了解。碑文如是說:熊大縝,1913年12月6日生於上海,祖籍江西省南昌縣岡上鎮月池村。曾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附中,1931年考入清華大學,在校期間成功試製並拍攝中國第一張紅外照片。1935年畢業後留校任助教,兼理學院院長葉企孫先生助手,參與清華南遷工作。1938年4月熊大縝放棄赴德留學,推遲結婚加入八路軍,化名“熊大正”,任冀中軍區供給部部長兼技術研究社社長,領導研製烈性炸藥、地雷和無線電設備。1939年4月,被冀中軍區鋤奸部以“國民黨特務”罪名秘密逮捕,同年7月在日軍“掃蕩”轉移途中被處決。1986年8月20日,中共河北省委為其平反昭雪,恢複名譽,按因公犧牲對待。在“文化大革命”中,葉企孫先生受熊大縝案件牽連,受盡折磨,含冤而死。日月昭昭,一代民族英烈熊大縝76年後魂安於此,與恩師相伴長眠。隻有323個字的碑文所包含的曆史信息太過豐富,同時又無比沉重。聯想到熊大縝的墓穴中其實隻有他的一張照片,連“衣冠塚”都算不上時,好色先生视频在向兩位清華前輩獻花、鞠躬、默哀時都難以抑製複雜的感情,為他們灑下沉痛的淚水。02詩文揭示的師生奇緣熊大縝1931年考入清華大學,是清華第七級被錄取的184名學生之一。1898年出生的葉企孫比熊大縝年長15歲,身為物理係創始人,他當時已是理學院院長。作為一代師表,葉企孫愛才惜才,有口皆碑。他對所有青年才俊都是關愛有加,視如己出,對熊大縝尤其如此,這在當年的學生中並非秘聞。常理告訴好色先生视频,除去相同的“上海”情結之外,熊大縝一定還有其它過人之處,方才能讓葉企孫在論及二人關係時竟使用了“魚水緣”“親密如骨肉”等最高級形容詞。如果說,之前人們對葉企孫和熊大縝情超師生的關係隻是站在旁觀者角度的揣測,那麽隨著1994年從葉企孫遺物中發現的一篇詩文被披露之後,來自當事人自己總結的心路曆程一覽無餘,極富說服力,成為後人評述這段曆史時最重要的佐證之一。這篇五言詩撰寫於1938年11月,是在葉企孫乘海輪離開天津,再自上海轉道香港去昆明西南聯大的途中所作,那時候熊大縝去冀中參加抗日鬥爭已經半年有餘,而葉企孫難以抑製對學生的思念,傾情揮筆寫就。詩文如下:匡廬鍾靈秀,望族生豪俊。吾入清華年,君生黃浦濱。孰知廿載後,學園方聚首。相善已六載,親密如骨肉。喜君貌英俊,心正言爽直。急公好行義,待人以赤誠。每逢吾有過,君必直言規。有過吾不改,感君不遺棄。至今思吾過,有時涕淚垂。回溯六載事,腦中印象深。初隻講堂逢,繼以燕居聚。待君畢業後,同居北院中。春秋休假日,相攜遊名勝。暑季更同樂,名山或海濱。君有健壯軀,尤善足網球。才藝佩多能,演劇與攝影。戲台飾醜角,采聲時不絕。西山諸遠峰,赤外照無絕。師生千五百,無人不識君。塘沽協定後,相攜遊浙魯。孰知五年內,國難日日深。蘆溝事變起,避難到津沽。吾病醫院中,獲愈幸有君。同居又半載,國土更日蹙。逃責非丈夫,積忿氣難抑。一朝君奮起,從軍易水東。壯誌規收複,創業萬難中。從君有誌士,熙維與琳風。吾弱無能為,津沽勉相助。倏忽已半載,成績漸顯露。本應續助君,聊以慰私衷。但念西南業,諸友亦望殷。遂定暫分道,乘舟向南行。良朋設宴餞,好友江幹送。外表雖如常,內心憂忡忡。此行迥異昔,身行心仍留。舟中雖安適,心亂難言狀。時艱戒言語,孤行更寥寂。終日何所思,思在易滄間。葉企孫懷念熊大縝的詩文手跡從葉企孫的詩篇中,可以直接梳理出一條清楚的線索,後人通過解讀其中包含的豐富信息,找尋背後存在的邏輯,將大有裨益。1.因熊大縝祖籍江西南昌,“匡廬鍾靈秀,望族生豪俊”,說的是“山川秀美,人才輩出”的廬山讓出身名門望族的熊大縝具備成為俊傑的先天條件。2.“吾入清華年,君生黃浦濱。孰知廿載後,學園方聚首。相善已六載,親密如骨肉。”葉企孫曾於1911年考入清華學堂,後因辛亥革命爆發,輟學回家,之後又於1913年第二次從上海考入清華學校。就在這一年,熊大縝出生於黃浦江畔。誰知20年之後,葉企孫已是清華名師,熊大縝也成為清華物理係的二年級學生。對兩人之間跨越時空的忘年交,葉企孫似乎有一種溢於言表的欣喜之情,特地用括號加了一句“方結魚水緣”。在那之後,這對師生相善而處長達六年,關係“親密如骨肉”。3.為什麽葉企孫那麽看重熊大縝呢?“喜君貌英俊,心正言爽直。急公好行義,待人以赤誠。”原來,除了相貌英俊外,最重要的是因為熊大縝具有急公好義、待人真誠的優秀品德,而這恰恰契合了葉企孫自己的道德遵循。4.1930年代的葉企孫,無論在清華還是在中國科學界都已經是一位權威人物。雖然他自知不是完人,但是很少能有人“直指其過”。而熊大縝則不然,“每逢吾有過,君必直言規。有過吾不改,感君不遺棄。至今思吾過,有時涕淚垂。”雖然好色先生视频不知道葉企孫究竟有何過錯,但能讓老師垂淚思過,那一定是被學生直言相告的真誠深深打動。坦誠相待,不離不棄,我相信這才是葉企孫和熊大縝之間“師生奇緣”的堅實基礎。5.熊大縝當年在清華是一位多才多藝、全校聞名的明星學生。“君有健壯軀,尤善足網球。才藝佩多能,演劇與攝影。戲台飾醜角,采聲時不絕。”葉企孫僅用寥寥幾筆已將一位活力四射、全麵發展的熊大縝呈現在好色先生视频眼前。而最讓他這位物理學家感到欣慰的是,熊大縝竟能在老師的啟發指導下,對當時西方也才起步的“紅外線技術”頗有研究心得,憑借強大的知行能力,試製成功“紅外感光膠片”,並在清華氣象台頂端成功拍攝出幾十裏外的北平西山夜景照片,成為中國在紅外線技術領域的首次突破。“西山諸遠峰,赤外照無絕。師生千五百,無人不識君。”這也成為清華科學發展史上的經典佳話。6.1935年清華物理係僅有10名畢業生,熊大縝自然名列其中。在他留校成為葉企孫的助手之後,這對師生工作、生活基本都在一起。“待君畢業後,同居北院中。春秋休假日,相攜遊名勝。暑季更同樂,名山或海濱。”這也是在抗戰爆發前的兩年裏,葉企孫和熊大縝師生情誼甚篤的真實寫照。7.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清華被迫南遷。當時葉企孫經學校批準,正開始休教授年假,於是他與熊大縝一起在8月14日南下,豈料到天津後因交通中斷,被迫滯留。不久葉企孫感染了副傷寒病,雖經住院治愈卻又患上膀胱炎。最後隻能移住到當時位於英租界戈登路13號的天津清華同學會,以便休養治療。在葉企孫治病期間,幸虧有熊大縝相伴左右,悉心照顧,否則他孤身一人,後果不堪設想。“蘆溝事變起,避難到津沽。吾病醫院中,獲愈幸有君。”了解這一過程,可以進一步理解葉企孫對熊大縝的依靠程度。8.由於葉企孫被迫滯留天津,時在長沙組建臨時大學的梅貽琦校長遂與葉企孫相商,請他在天津主持清華臨時辦事處的事務,負責幫助滯留平津的清華師生轉道南下歸校。葉企孫欣然允諾,於是師生二人便一起投入了這項工作。然而此項決定引發的一項變故,卻對他們的人生命運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9.“一朝君奮起,從軍易水東。壯誌規收複,創業萬難中。”日寇入侵,全民抵抗。地處河北平原的冀中抗日根據地亟需各類戰爭物資與技術人才,熊大縝於協助葉企孫在津工作期間偶然接觸到了中共地下組織,在了解到八路軍急需技術人才後,毅然決定前往冀中參加抗日。就一個隻有25歲的清華學子而言,要變身成為一名以科技力量上陣殺敵的戰士,除了要麵對生死考驗,還會遇到完全陌生環境帶來的各種不適應。盡管創業有萬難,熊大縝選擇了奮不顧身。10.“吾弱無能為,津沽勉相助。倏忽已半載,成績漸顯露。”葉企孫在得知熊大縝的決定之後,對這突如其來的師生分離雖是心中不舍,但在民族大義之下,還是盡一切可能給予支持。從1938年春開始的大半年中,葉企孫冒著極大風險為冀中抗日籌措與提供了包括資金、器材、人員、技術等多方麵的援助,表現出知識分子堅定的愛國立場,為冀中抗戰建立的功勳不可磨滅。11.曆史資料顯示,因為葉企孫當時的抗日行動引起日寇的注意,再加上已正式複課的西南聯大調其前往,雖然對熊大縝放心不下,但他必須離津赴滇。“遂定暫分道,乘舟向南行。”於是在1938年10月5日葉企孫啟程,經過上海、香港等地中轉後,於1938年11月底抵達昆明。12.依照自己的社會閱曆和經驗,葉企孫對身處複雜局勢下的熊大縝“內心憂忡忡”,人雖離開,但“身行心仍留”。一句“終日何所思,思在易滄間”足以將一位老師對一位學生的關切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知曉這般師生之情,有誰還能心如靜水、無動於衷?熊大縝拍攝的紅外線照片03名垂青史的清華英烈有史料證明,葉企孫與熊大縝最後一次見麵是在1938年端午節,彼時熊大縝從冀中潛回天津采購製造炸藥的原料和無線電器材。對短暫相聚後的再次分別,師生二人誰都沒想到這竟會是他們的永訣!葉企孫到西南聯大後的一年裏,再沒有得到來自熊大縝方麵的任何音訊。經過多方打探後得到的卻是噩耗。好色先生视频現在已無法知道葉企孫因痛失愛徒受到的心理損害究竟有多大,但可以肯定地說,他曾經對熊大縝有多麽器重,他的悔恨與惋惜就有多深!清華第十級哲學係有一位女生魏蓁一,抗戰後投筆從戎奔赴延安,改名“韋君宜”,成為職業革命者。在她晚年所著的《思痛錄》一書中,專門寫過一段:記得一位比我早三級的同學熊大縝,平時不大活動,很用功,從抗戰開始,他這個書呆子便拋棄了出國留學的機會,大學助教不當,跟到冀中參加革命。他是學工科的,在部隊主持科研工作,製造了炸藥、手榴彈,還跑北平為部隊采購藥品和電台,誰想到,這個人後來竟以特務罪被槍斃,而且正式通報,明正典刑。同學們見到都既驚訝又傳以為戒,一提起他就是“隱藏的壞人”。又是誰想到,過了幾十年後查清,原來是場冤獄!作為清華校友,這位“三八式”老革命不僅寫下了當年熊大縝為抗戰做出的貢獻,也道出了圍繞這場冤案在革命陣營內部曾經引發過長時間的強烈心理震動。無數正反兩方麵的經驗與教訓證明,在中國革命鬥爭錯綜複雜的曆史形勢下,在社會各階級、各階層撲朔迷離的相互關係中,既要堅定不移地同外部敵人進行殊死戰鬥,又要避免不被革命陣營內部的各種錯誤、偏見、差異所自傷,不僅需要戰鬥意誌與勇氣,而且需要極高的智慧與情商,甚至要依靠某種不可解釋的運氣。對於長期生活在象牙塔內的“書生”而言,要在短時間內達到如此高的要求顯然不可能,而這似乎也就是所有“熊大縝式”悲劇中隱含的必然性邏輯。由此,我忽然聯想到不久前在研究清華史料時未解的一個疑團。事情是這樣:依照老清華的慣例,每年都會製作一本《清華年刊》作為畢業生紀念專刊,其中每一位畢業生都能在屬於自己的專頁上盡情抒發感想。在《1935年清華年刊》中,第20頁屬於理學士熊大縝,至今我都記得第一眼看到這個頁麵後感到的震撼和疑惑。《1935年清華年刊》中的熊大縝原來畫麵上除了熊大縝身著西裝的標準照外,在每人都有的學位服照片上,竟然隻有帽子和服裝的剪影,而在頭像部分竟然是空的,寫有“熊大縝”三個字。此外還手繪了一隻展翅翱翔的雄鷹和一頭抬爪探行的大熊,在整個頁麵中央赫然留下一個“忍”字。相信誰看到如此與眾不同的設計都會感到吃驚。但在解析葉企孫與熊大縝的事跡之後,我之前的疑團卻已經有了合理答案。其實,這個看似有些玩笑意味的畫麵,更可能是作者麵對渺茫人生的一種心理預期與自我要求。或許這“無頭無臉”就代表著他對未來遭受磨難的預期,而“忍”字就是他的應對準備。但後來實際發生的事情無比殘酷,這不祥的預期仿佛成為一道難以逃脫的“魔咒”,竟讓熊大縝落入“雄鷹折翅殞落”的不幸結局。行文至此,雖然疑團似乎已被解開,而我對熊大縝的短暫人生除了悲憫外,敬意更多了一層。原來,他毅然走向戰場的行動,並非心血來潮,而是早就具有“若下地獄,舍我其誰”的信念,所以才能在中華民族麵臨危亡之際,放棄出國留學、推遲婚期,義無反顧地投身艱難險惡的戰鬥環境!“清華英烈碑”上鐫刻有熊大縝的英名曆史證明,優秀的清華人一定都具有堅定的愛國主義精神,一如葉企孫,一如熊大縝。盡管英雄也會受冤屈,盡管清白也會遭蒙塵,但功勳總會昭示天下英雄永遠都是英雄!如今,熊大縝的名字已被鐫刻在“清華英烈碑”上,葉企孫銅像也已被安放在清華園中。這無疑顯示出一種信念:清華人會永遠銘記所有從他們中間走出的英雄,並將以他們為榜樣,踏著他們的足跡繼續前行。04結語2023年,時值葉企孫先生125周年誕辰,同時也是熊大縝先烈110周年冥壽。葉企孫一生未婚,無兒無女;熊大縝孤身遇難,也無後嗣。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我為能以鮮花和感念祭奠所有忍辱負重的民族英烈感到一絲欣慰,為能解析他們獻身於民族複興的精神本源感到稍許釋懷。我想,兩位先賢若是天上有知,一定也會笑對後人表達的深深敬意……這正是:燕趙多義士,清華出英雄;師生結奇緣,抗敵顯忠勇。蒙冤終昭雪,民心念忠魂;乾坤銘精神,日月鑒功勳!注:虞昊,《熊大縝和中國第一張紅外照片》,《中國科技史料》第16卷第一期,第59頁。虞昊、黃延複,《中國科技的基石》,複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第428頁。胡升華,《葉企孫先生與“熊大縝案”》,《中國科技史料》第九卷第三期,第29頁。韋君宜,《思痛錄》,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第158頁。本文原載於“人文清華講壇”,出於信息分享目的轉載。相關權利歸原作者及原平台所有,若涉及侵權請聯係刪除。作者簡介袁帆,清華大學建築工程係1975級校友,人生多有跨界,興趣愛好廣泛,文筆樸實耐看。退休後專注於文史研究,多篇成果被國家級、省市級以及清華大學媒體刊發。2023年,被清華大學檔案館、校史館聘為“清華史料和名人檔案征集工程”特邀顧問。